教育部明确,开设“生涯教育”必修课!

发布者:白友强发布时间:2024-06-04浏览次数:10


生涯教育必修课的概念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的通知》,组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就指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制定大学生学业与职业发展指南,指导高校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改革,对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业引导提供指导和服务

 据报道,近年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被列入高校公共课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大学生讲授,不少于38学时目前全国91.9%的高校已将就业指导课程设为必修课,生涯教育已经贯穿在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中。

 在具体发展上,教育部面向全国评选出了21门高校就业创业金课,支持建设40余个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目前全国高校已经有了一支10万人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此外,教育部还组织了“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项目,校企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以及“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汇聚岗位1100余万个。

 各省厅和高校也在积极响应教育部,深入推进生涯教育必修课的开设与实施。例如福建省教育厅启动高校就业对口帮扶援助行动,组织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13所高校对口帮扶援助17所就业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高校,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共享双方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线上咨询,组织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联合培训,共同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题培训等,帮助受援高校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学段年级、学科专业,开展分梯度、贯通式生涯规划教育在“适应”阶段,全覆盖开设“职·未来”生涯教育系列先导课,并为师范生专门开设先修课程,帮助学生尽早形成学业与职业同步规划的生涯发展意识,牵头组织覆盖上海10余所高校万余名学生的新生适应性调研,努力把握学情特点。

 此外,各地高校也在不断提升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例如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85%以上的专业开展了定制、定向培养,新开设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等4个新专业,40个招生专业可就业岗位范围覆盖全省新兴产业链80%以上。

 教育部还在今年开展实施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提出了26项促就业相关举措,以完善高校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政策措施,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促进毕业生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职业的多样化,大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需求日益迫切,生涯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生涯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开设生涯教育必修课,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掌握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同时,高校还可以与企业、行业等外部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习和就业平台。

 麦可思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在近五年内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从2019届的83%逐年上升至2023届的89%,这表明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肯定。

 美国是较早开展生涯教育的国家之一,其中,学校是生涯教育最主要的承担者,同时也是给学生提供生涯教育的主要阵地。美国在多年生涯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生涯教育机制,包括联邦政府的政策工具、专门的生涯教育办公室,以及专业机构如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和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提供的生涯测评服务。

 ACT曾发布过一个贯穿学前教育到工作阶段的整体性能力框架。该框架包括:核心认识技能、跨领域能力、社会和情感学习能力与教育和职业导向技能。ACT标准化考试给考生提供的成绩报告中,除了有对成绩的详细分析以外,还有建立在上述测评基础上的学业和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职业兴趣的类型、建议从事的职业、专业与兴趣的匹配程度等多方面的信息。ETS则开发了SIGI-PLUS生涯指导工具。这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生涯指导系统,面向在职成人和在校大学生。与标准化考试不同,它是一个低风险的非认知能力的测评,在教育领域主要是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且做出理性的学业生涯选择,比如学生选择合适的大学专业。

生涯教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明确职业定位,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生涯教育,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在实施生涯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注重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同时,高校还需要精准对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生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来源:麦可思研究综合整理自微言教育、教育部网站、各省厅网站、各高校网站、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