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是把职业教育这盘棋走活的关键一招

发布者:白友强发布时间:2024-06-05浏览次数:10

“产教融合的政策力度前所未有。”孙善学表示,从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到八部门联合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从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城市到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一场横跨教育体系内外的产教融合改革正在进行,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协同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显著增强。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孙善学认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教育部主动布局,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在专业建设上,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突出特点就是数字化,很多专业名称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同时,我国数字校园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提高数字化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夯实了基础。

如今,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热词。培育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如何赋能?

孙善学认为,一方面人才培养要跟上,必须建立与产业链、创新链相匹配的专业链,“不是培养某一方面、某一个环节的人才,而是着眼于产业链和创新链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他看来,2019年开始的“双高计划”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发挥资源集聚效益,推动四链融合,有力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和技术创新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孙善学认为,职业院校要基于自身特点和优势打造“中试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很多职业院校有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再往前走一步,就可以承担一些产品的中试功能,实现小批量生产。”孙善学表示,我国中试体系还比较薄弱,职业教育正好可以填补空白,服务企业新产品开发,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孙善学